李奶奶来到银川易德中医医院住院的时候,科室的住院医师对她的病情进行了综合评估,存在随时急救的风险。问奶奶为什么来易徳中医医院治疗,她说自己的心率慢,做心电图经常在每分钟40次到45次;血压低,高压经常在70到75mmH g,低压在45到50 mmHg。曾经在多家医院就诊,医生说血压低是因为心跳太慢造成的,医院要给她安装心脏起搏器,但他们村有一个人安装了起搏器后情况并不好,比安装起搏器前强不了多少,她已经72岁了,不想安装。因为她有亲戚来易徳中医医院治疗心动过缓,效果挺好的,出院后再没有大的发作,经这位亲戚介绍,她就来了易德中医医院。
那天刘教授大查房时把李奶奶作为重点对象,在床边和科室大夫一起分析了李奶奶病情:心动过缓属中医心悸、怔忡、心动悸的范畴,造成心悸,怔忡的原因很多,如:心气虚,心阳虚,心阴虚,心血虚,心肾不交,心脾两虚,心肺气虚,气血两虚,痰饮内停,水饮内停,水气凌心,气滞血瘀,痰火扰心,阴虚火旺,心阳不振等等。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,结合奶奶的症状和舌脉之象,认为手脚凉、畏寒怕冷,是心阳不足的表现。奶奶还喜欢把双手按在胸前,这就是中医的“叉手自冒心”,因为这一按,可以温补一点阳气。中医心病证治学领域里,把心阳不足,看成是导致心率过缓的主要原因之一,是排在第一位的。《伤寒论》记载:“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”。但对于久病大病,仅用桂枝甘草汤是不够的。乱世用良将,还有一方———麻黄附子细辛汤。张存悌教授曾提出的“阴阳辨诀”的阳虚证候概括为“舌脉神色口气便”七项,分别是:舌——舌青滑或淡白,满口津液;脉——脉息无神,浮空或细微无力;神——其人安静,目暝倦卧,声低息短,少气懒言;色——面色唇口淡白;口气——口不渴,即渴而喜热饮;便——二便自利。认为这是辨识阳虚的“金针”。据此,刘教授辨证为心肾阳虚,以桂枝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相合。治疗一周,心率和血压均有升高,此后调整方药,但总以温补心肾阳气为要,监测血压,波动在90—93/60—65 mmHg,心率在每分钟60到65次,治疗11天,奶奶满意地带药出院了。
关注“易德中医”,传递中医文化,增进公众健康。